憨山德清行书《书法钩玄》:逍遥乎几席,游刃乎太虚
发布日期:2025-08-07 09:47    点击次数:155

图片

《书法钩玄》

书虽小道,其理至焉。故古之善此者,亦揭出两间,与天地参,非其至乎?且世称技者,率视以贱,及其至也,如逢蒙之射、师文之琴、匠石之斤、轮扁之斫,与夫百氏之精者,咸妙不可测。所谓得于心而应于手,有不期而会者,是有闻焉,岂徒然哉?谨述其概如左:

图片

书虽小道,其理至焉。 书法虽然被视为技艺层面的“小道”,但其中蕴含的道理却极为精深。这里的“小道”是相对儒家“大道”(如治国、伦理)而言,并非轻视书法;“至焉”强调书法技艺背后的哲理、规律具有深刻性,值得深究。 故古之善此者,亦揭出两间,与天地参,非其至乎? 因此古代擅长书法的人,其作品能够彰显天地之间的规律与精神,达到与天地自然相契合、相并列的境界,难道不是技艺的极致吗?“两间”指天地之间;“与天地参”意为与天地并立为三,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“技进于道”的思想,即最高超的技艺能通达自然与宇宙的根本规律。 且世称技者,率视以贱,及其至也,如逢蒙之射、师文之琴、匠石之斤、轮扁之斫,与夫百氏之精者,咸妙不可测。 况且世人提到“技艺”,常常轻视它;但当技艺达到极致时,就像逢蒙的射箭、师文的弹琴、匠石的运斧、轮扁的斫轮,以及诸子百家中精通技艺的人,他们的功夫都精妙到难以揣测。

此处列举的“逢蒙之射”,后羿弟子逢蒙的射箭技艺;“师文之琴”,古代乐师师文的弹琴技艺;“匠石之斤”,《庄子》中能精准砍去郢人鼻尖白垩的匠石;“轮扁之斫”,《庄子》中擅长斫轮的轮扁。均为古代“技进于道”的经典典故,说明顶尖技艺绝非“贱技”,而是蕴含超凡智慧的境界。

图片

所谓得于心而应于手,有不期而会者,是有闻焉,岂徒然哉?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“心中领会要义,手上自然呼应”,那种无需刻意追求却自然达成的境界,是确实存在的,难道是凭空而来的吗?

“得于心而应于手”强调技艺的熟练源于内心对规律的领悟,而非单纯的机械练习;“不期而会”指技艺达到自然天成的状态,体现了从“刻意练习”到“心手合一”的升华,否定了“技艺无深意”的偏见。 谨述其概如左: 在此恭敬地将这些道理的大概叙述如下。“左”指下文,古代书写从右至左,“如左”即“如下”,引出后文对书法创作规律的具体阐述。

图片

书须明窗净几,境与心合,精神莹聚,而后从事,未即之先旨,使外累尽祛,胸次悠然,如长空皎月,而临巨浸,澄渟渊暎,万象隐隐虚含,其照然安以定之,徐以动之,临帋之思,飘若雁度长空,影沉秋水,排布之方,如大将登坛,指挥在目。

书须明窗净几,境与心合,精神莹聚,而后从事

练习书法必须在明亮的窗户、洁净的案几前进行,让环境与心境相契合,精神集中如晶莹的光点汇聚,之后再开始动笔。

外在环境的整洁与内心的宁静需统一,排除干扰才能让精神高度专注,为书写打下基础。

未即之先旨,使外累尽祛,胸次悠然,如长空皎月,而临巨浸,澄渟渊暎,万象隐隐虚含。

在动笔之前,要先做到排除所有外在的牵挂与负担,让心胸开阔悠然,如同长空悬挂的皎洁明月,又像面对广阔的深水,水面澄澈平静,倒映着深渊,世间万物的影像隐约蕴含其中,清晰明朗。

通过“祛外累”达到内心空明,用“长空皎月”“澄渟巨浸”比喻心境的澄澈、开阔与包容,此时内心能容纳万象却不杂乱,为书写时的“意在笔先”铺垫状态。

其照然安以定之,徐以动之

先以安稳沉静的状态立定心神,再从容舒缓地启动笔墨。

“安以定”是内心的稳定,“徐以动”是动作的从容,强调“静中生动”,避免浮躁或僵硬。

图片

临帋之思,飘若雁度长空,影沉秋水

面对纸卷构思时,思绪要像大雁掠过长空般轻盈舒展,又如雁影沉入秋水般沉静深远。

用自然意象比喻构思的状态。“雁度长空”显灵动自由,“影沉秋水”显沉静深邃,说明书写前的构思需兼具飘逸与厚重,既有灵气又不失根基。

排布之方,如大将登坛,指挥在目

对字形、章法的布局安排,要像大将军登上坛台指挥军队一样,全局的调度与细节的安排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。

强调布局的整体性与掌控力。以“大将登坛”比喻书写者对章法的运筹帷幄,要求动笔前对整体结构、疏密虚实已有明确规划,做到胸有成竹。

图片

操觚之状,若羿之拈矢;运动之势,若力士屈信;结构之规,若工输之墨;急徐之度,若齐人之轮,纵横点画,不矜不恃;周回宛转,不缓不急。

操觚之状,若羿之拈矢

握笔书写的姿态,要像后羿拈取箭矢时那样沉稳专注。“操觚”指持笔书写,觚为古代书写用的木简,代指笔;“羿之拈矢”典出后羿射箭的典故,强调握笔时需具备精准、笃定的状态,如同射手瞄准目标时的沉稳与控制力,为书写的精准发力奠定基础。

运动之势,若力士屈信

运笔的动态,要像力士屈伸肢体时那样刚柔相济、充满力量。“屈信”即“屈伸”;力士的屈伸既有肌肉的张力,又有动作的协调性,比喻运笔时线条的提按顿挫需兼具力量感与灵活性,避免僵硬或软弱,体现书法中“力透纸背”与“气韵生动”的平衡。

结构之规,若工输之墨

字体结构的规范布局,要像鲁班,使用墨线规划器物那样严谨精准。鲁班以墨线校准器物尺寸,象征书法结构需遵循法度,笔画的长短、疏密、欹正等安排要如“墨线”般规整有序,既符合汉字的形态规律,又体现布局的合理性。

急徐之度,若齐人之轮

书写时快慢节奏的把握,要像齐国轮扁斫轮时那样恰到好处、得心应手。典出《庄子·天道》中轮扁“斫轮徐则甘而不固,疾则苦而不入”的典故,强调书写节奏需根据笔画特点、情感表达灵活调控,快不急躁、慢不滞涩,达到自然流畅的境界。

纵横点画,不矜不恃

无论是横、竖等舒展的笔画,还是点、撇等细微的笔触,都不骄矜自满,也不依赖技巧炫耀。强调书写者的心态:即便掌握精湛技法,也需保持谦逊,笔画的呈现应自然天成,而非刻意彰显功力,体现“技进于道”的内敛境界。

周回宛转,不缓不急

笔画的环绕、曲折等婉转之处,节奏既不迟缓也不急促。针对篆书、行书等含较多圆转笔画的书写要求,强调婉转处需保持流畅的气韵,速度均匀而不失变化,避免因急躁而失形,或因迟缓而断气。

图片

意在笔先,神从思注,谨细戒粗,纤微不苟,目无遗视,心无异缘,不以得失干其怀,不以胜负挠其虑,逍遥乎几席,游刃乎太虚,天地之大,不移于一毫;万物之多,不易于芒芴。唯此之观,曾无出其右者书之,取是亦近矣。岂非以道而近乎技耶。

意在笔先,神从思注 动笔之前要先在心中构思好字形、布局与气韵,精神要随着思考专注地倾注于书写之中。“意在笔先”是书法创作的核心原则,强调构思的重要性,避免盲目下笔;“神从思注”则突出精神与思路的统一,让专注力贯穿书写全程,确保心意与笔墨的呼应。 谨细戒粗,纤微不苟 书写时要谨慎细致,戒除粗疏草率,即使是最细微的笔画也不能马虎敷衍。

书法的精妙不仅在整体布局,更在点画的细微处(如起笔、行笔得中侧锋、收笔、转折),“纤微不苟”体现了严谨的创作态度,是技艺精进的基础。 目无遗视,心无异缘 眼睛要全神贯注,不遗漏任何一处笔画细节;内心要排除杂念,不被其他思绪干扰。“目无遗视”指观察精准,确保对字形、章法的把控;“心无异缘”强调内心的纯粹,唯有专注才能让笔墨传达真实的心意,是“心手合一”的前提。

图片

不以得失干其怀,不以胜负挠其虑 不因为书写的成败得失而扰乱心境,也不因为与他人的比较胜负而动摇思虑。强调书写者的心态修养:摆脱功利心与竞争心,以平和、纯粹的心境对待创作,才能让笔墨自然流露真情,避免因焦虑而导致笔法僵硬。

逍遥乎几席,游刃乎太虚 在书案前自在舒展,运笔的境界如同在浩瀚虚空之中自由游走,毫无滞涩。“逍遥”体现心态的超脱,“游刃乎太虚”化用“庖丁解牛”的“游刃有余”,比喻技艺达到纯熟境界时,笔墨在纸上的运行如在虚空中穿梭般流畅自如,不受束缚。

逍遥乎几席。

此句描绘书写时的心态与环境的融合——即便身处方寸书案之间,内心却能摆脱束缚,达到精神上的自由。这里的“逍遥”并非物理空间的放纵,而是内心对功利、杂念的超脱:不被技法的繁琐所困,不被外界的评价所扰,在笔墨与纸张的互动中,感受创作的纯粹愉悦。它强调书法创作不仅是技艺的施展,更是心灵的舒展,如同在静谧的书案前构建起一片自在的精神天地。

当技法与心境达到高度统一时,笔墨的运行如同在虚空中自由游走,毫无滞涩之感。“游刃”体现技法的炉火纯青:提按、顿挫、转折皆随心而至,无需刻意雕琢;“太虚”则象征艺术境界的辽远:书写者的心神与天地宇宙的规律相通,笔下的线条不再局限于字形本身,而是承载着自然的气韵与精神的灵动。此时,书法已超越“术”的层面,成为连接个体心灵与宇宙大道的媒介。

游刃乎太虚。

此句将书法运笔的状态提升至哲学层面——当技法与心境达到高度统一时,笔墨的运行如同在虚空中自由游走,毫无滞涩之感。“游刃”体现技法的炉火纯青:提按、顿挫、转折皆随心而至,无需刻意雕琢;“太虚”则象征艺术境界的辽远:书写者的心神与天地宇宙的规律相通,笔下的线条不再局限于字形本身,而是承载着自然的气韵与精神的灵动。此时,书法已超越“术”的层面,成为连接个体心灵与宇宙大道的媒介。

“逍遥乎几席”侧重内心的超脱与环境的和谐,是“心”的境界;“游刃乎太虚”侧重技法的纯熟与气韵的贯通,是“技”的升华。二者相辅相成:唯有内心摆脱束缚(逍遥),才能让技法达到自然流畅(游刃);而技法的极致又反过来滋养心灵,使人在方寸之间与广阔宇宙相通(太虚)。这两句集中体现了憨山德清“技进于道”的书法观——书法的最高境界,是心灵自由与技艺纯熟的合一,是个体精神与天地规律的共鸣。

天地之大,不移于一毫;万物之多,不易于芒芴 天地如此广阔,却不会影响笔下哪怕一丝一毫的精准;世间万物如此繁多,也无法改变心中对书法的专注。“芒芴”指细微的专注状态。用“天地之大”“万物之多”反衬书写时的极致专注,说明当心神完全沉浸于创作时,外界的一切都无法干扰,体现“物我两忘”的艺术境界。 唯此之观,曾无出其右者书之,取是亦近矣 能达到这样的境界,在书法领域几乎没有能超过的了;掌握这些要领,也就接近书法的真谛了。总结前文所述的心态、技法与境界,强调这是书法创作的高阶标准,达到此境便近乎“道”的层面。

图片

岂非以道而近乎技耶 难道不正是通过技艺的锤炼,逐渐通达至高的道理(道)吗?书法并非单纯的“技”,而是通过对技艺的极致追求,最终领悟到超越技法本身的规律与境界,即“技进于道”,回应开篇对“书法小道藏至理”的论述。

万历三十八年七月十有四日,长干沙门德清书于韶阳芙容江上一叶舟中。

万历三十八年七月十四日,长干寺僧人德清,在韶阳芙蓉江的一条小船中写下了这篇文字。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图片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